
轻重
辽宁人民出版社 / unknown
9787205101862
¥10.00 ¥36.00
全新 文学艺术
这是作者继《行走于我》和《上路》之后第三本书,相距十年。
作者的关注点由年轻时对自我困惑的反复思辨,对知识、经验与旅行场景之间碰撞的直觉记录逐渐转向了对更单纯的身体知觉与更深入的自然体验中互动反应的从容摘取。相较而言,语言表达更为内敛、成熟和诗性。强调切身体验的引发和思辨性,强调语言表达中流露出的真诚和善意是作者始终未变的初心。
作者习惯从日常琐碎中捕获到一些有意味的反应,比如某个实物,某个场景,或某个动作或对话。作者也习惯把这些反应作进一步的延伸,比如与自己的关联。作者也会对一些重要话题做精炼回应,比如对思想、表达、爱、文明、人及人群本身等等。这些反应和延伸走出了常规意义上本书属于个人具体感受的标签,走出了纯粹理性的智性推理游戏,走向了短暂的抽象凝结,走向了更广阔的对世界共性的觉察。
作者关注这些身体的反应,同时也习惯于对自己表达内容本身进行反思习惯对表达内容本身进行反思和描述,比如写作过程本身,比如表达主题本身,包括写作与建筑、绘画等方式的贯通。一些线段的出现。
引用书中一段话来描述关于书名的一种解释:“那些在不断塑造和消耗中完成的身体(世界)边界的建立和消亡,我们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它不是身体,不是互动,是身体和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边界,短暂凝结的结果—表达。它们在身体中凝结,又在身体中散失的无影无踪,最终成就身体轻里的重,重里的轻”。
这是一本小册子,再次回应了轻重的主题。此书由32篇短文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从日常走出的所感碎片、人的存在、走入日常的所思线段。各篇短文的内容无意间形成了相互的印证和促进,作者称之为“转动”而这也是对轻重的另一种呼应方式。三个部分各由两张插图分隔,6张插图为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对绘画本身的理解。
作者的关注点由年轻时对自我困惑的反复思辨,对知识、经验与旅行场景之间碰撞的直觉记录逐渐转向了对更单纯的身体知觉与更深入的自然体验中互动反应的从容摘取。相较而言,语言表达更为内敛、成熟和诗性。强调切身体验的引发和思辨性,强调语言表达中流露出的真诚和善意是作者始终未变的初心。
作者习惯从日常琐碎中捕获到一些有意味的反应,比如某个实物,某个场景,或某个动作或对话。作者也习惯把这些反应作进一步的延伸,比如与自己的关联。作者也会对一些重要话题做精炼回应,比如对思想、表达、爱、文明、人及人群本身等等。这些反应和延伸走出了常规意义上本书属于个人具体感受的标签,走出了纯粹理性的智性推理游戏,走向了短暂的抽象凝结,走向了更广阔的对世界共性的觉察。
作者关注这些身体的反应,同时也习惯于对自己表达内容本身进行反思习惯对表达内容本身进行反思和描述,比如写作过程本身,比如表达主题本身,包括写作与建筑、绘画等方式的贯通。一些线段的出现。
引用书中一段话来描述关于书名的一种解释:“那些在不断塑造和消耗中完成的身体(世界)边界的建立和消亡,我们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它不是身体,不是互动,是身体和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边界,短暂凝结的结果—表达。它们在身体中凝结,又在身体中散失的无影无踪,最终成就身体轻里的重,重里的轻”。
这是一本小册子,再次回应了轻重的主题。此书由32篇短文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从日常走出的所感碎片、人的存在、走入日常的所思线段。各篇短文的内容无意间形成了相互的印证和促进,作者称之为“转动”而这也是对轻重的另一种呼应方式。三个部分各由两张插图分隔,6张插图为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对绘画本身的理解。